旅美华人不乏佼佼者
浏览次数:3102 添加时间:2010/7/12
中国人以勤劳智慧和善于吃苦闻名于世。美国有人对移居美国的世界各地的移民做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墨西哥人勤快活泼,干完活喝酒跳舞,吃光花光不在乎; 越南人干完活进赌场,下馆子,还买高档服装;欧洲人把游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周末给3倍工资也不加班;中国人只要有工作,再苦再累无怨言,而且报酬多少不 计较。这话不一定十分准确,但至少说明中国人的任劳任怨精神是其他族裔无法相比的。
中国人的另一特点是开公司做买卖善于精打细算,甚至到了抠门的程度。有一次我们全家在旧金山的一家中餐馆就餐,餐厅里摆着10多张餐桌,每张餐桌几乎 都坐满了顾客,但整个餐厅只有一名华人女服务员,还有一个端盘送菜但又不像服务员的中年男子,后来才知道他是餐馆老板,只见他除了收钱、送客,还见缝插针 地当跑堂儿。两个人忙得不亦乐乎,连走路都是小跑带小颠儿,就这样从上午忙到晚上12点,百分之百地超负荷运载,但为了多赚钱,老板宁愿咬牙坚持,也不多 雇服务员。儿子住家附近有一家中餐快餐店,我常去那里买刚出炉的烤鸭,看到柜台内外总是那个华人女员工一个人忙里忙外,既要照料坐在餐厅用餐的顾客,又要 不停地为顾客填装带回家的塑料饭盒。
美国到底有多少中餐馆?大概谁也说不清。听当地华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馆。我的感觉也是如此。我在圣何塞居住时,不管乘车穿越任何一条像样的街 道,都不时有用中文标识的中餐馆在眼前闪过。在繁华街区,中餐馆更是比肩而立,一家挨一家,连华人不是很多的圣何塞都这样,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的中餐馆 之多更可想而知了。根据当地华人媒体披露的数字,全美约有中餐馆5万家,从业人员30多万。开中餐馆已成为海外华人谋生的重要手段。在美国,不仅华人离不 开中餐,不少白人和其他族裔也喜欢吃中餐,从北京烤鸭到四川麻辣,从芝麻汤圆到小笼包,从兰州拉面到台湾小吃等,不同区域和风味的美味佳肴令人大饱口福。 美国媒体的调查表明,美国人平均一星期下一次中餐馆,美国中餐馆的数量比连锁快餐店麦当劳多两倍以上。
如果说中餐馆向美国和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餐饮文化,为人类的餐饮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那么在科技等领域取得辉煌业绩的有留美背景的中华英才,则像一 颗颗闪闪发光的瑰宝,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勤奋和智慧,并赢得了世人的仰慕和称颂。他们当中的早期代表人物有清政府支持的留美学生、后来成为中国著名铁路建筑 工程师的詹天佑等;近期代表人物更是数不胜数,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和催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著名物理学家吴 健雄、朱经武,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丘成桐,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林国炎,太空科学家王赣骏,艾滋病专家何大一,以及囊括美国四大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美 国工程学院、美国医学院、美国艺术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的华裔学术泰斗钱煦。此外还有在硅谷的华人创业先驱李信麟和后来成功创业的刘英武、虞有澄、张忠 谋、徐大麟、林杰屏、陈文雄、王嘉廉和庄思浩等。我们对当年声名鹊起的王安电脑想必记忆犹新,王安创建的电脑公司曾享誉美国和全世界,遗憾的是,公司最终 破产使王安这位杰出的华人电脑专家的传奇人生增添了一层悲剧色彩。
老一代旅美华人科学家在美国和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新一代旅美华人中的佼佼者也层出不穷:雅虎的创建人杨致远是家喻户晓的人物,42岁 的王晓东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20多万留美人员中首位获此称号的华人科学家。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32岁的神经科学家陈 露于2005年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华人杨咏威当选《绅士》杂志“2005年最杰出及睿智人士”。
有报道说,目前有3万多名旅美华人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科技人才。在美国的外国博士留学生中,1/4是中国人。
在商业等领域,华人同样人才济济。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6年5月公布的数据,2002年全美有110万家公司的51%以上的股份为包括华人在内的亚 裔人士所有。北美《世界日报》报道说,在硅谷150家大企业排行榜中,华商创办的有21家,他们多来自台湾,长期在硅谷创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 他领域还有许多华裔杰出代表,如优秀青年钢琴家郎朗,女子花样滑冰世界冠军、被美国布什政府任命为美国公共外交大使的关颖姗等。
美籍华人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长期以来,旅美华人参政意识淡薄,总想离政治远远的,认为政治是白人的事,与己无关,因此整天埋头经商、打工、赚钱养家,很难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因此 被美国白人视为“政治上的侏儒”。虽然也有美籍华人在政府任职,但大多是默默无闻的低级官员,有声望有影响的华人精英简直是凤毛麟角。然而,近20多年来 的情况发生了显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华人开始参与选举,在议会和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借此表达华人的声音,维护华人的正当权益。1987年1月,吴仙标、陈 香梅、杨振宁等著名华裔人士发表《华裔公民1988大选宣言》,呼吁华人团结一致,为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合法权益而斗争。同年3月,近百名华人政界人士在洛 杉矶成立“华人政治委员会”,掀起华人参政热。1990年,美国华人杰出人士成立“美国华裔百人会”,旨在代表华人意愿,反映华人呼声,与美国主流社会进 行沟通对话,提高华人社会地位。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华前夕,美国家安全委员会专门邀请百人会的6名成员前往白宫,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是美国总统在重大 外交问题上首次主动征询华人社团的意见。
在美籍华人政治地位逐步提高的背景下,美政坛涌现出一批华人政治明星,有的进入决策层,成为一方大员和政府掌门人,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捉重要作用和 影响,其代表人物当属官衔最高的美国华盛顿州原州长骆家辉和小布什政府的劳工部长赵小兰。
骆家辉的祖籍是广东台山,美国民主党人。100多年前,其父13岁时随祖父从香港移居美国,祖父在白人家当佣人。1950年,骆家辉在美国出 生,1982年起连续5次当选华盛顿州议员,并在1996年的州长选举中击败共和党对手,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2000年顺利连任。当时的美国 总统克林顿称赞他是“数百万美国亚裔移民中值得骄傲的人”。骆家辉曾多次率团访华,会见中国领导人,积极推动美中经贸关系的发展。
赵小兰1953年生于台北,祖籍上海嘉定,8岁时随母亲搭乘货船前往纽约,与3年前到达那里的父亲团聚。1979年,她获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学院硕士 学位,后任纽约花旗银行高级会计师,1983年入选“白宫学者”,加入白宫特别顾问团,一年后前往旧金山商业银行工作,任该行国际金融副总裁。1986 年,赵小兰弃商从政,先后任联邦航运署副署长和交通部副部长,2001年任联邦政府劳工部长,布什总统赞扬她具有“丰富的行政能力和强烈的同情心”。赵小 兰曾两次到中国大陆讲学,1986年和1987年分别入选全美六大杰出女性和全美十大杰出女性。她的丈夫是来自肯塔基州的共和党参议员麦康奈尔。
赵小兰在回忆自己刚到美国的生活状况时说:“我当时连一个英文单词都不会。每天晚上,辛苦一天的父亲还要为我翻译学校的功课,让我明白所学的内容。当 时全家住在纽约皇后区的一间小房子里。我们姐妹们一个星期才买一个冰激凌,而且要三人分享,现在想起来,那是我今生吃过的最好的冰激凌。我父亲一个人做三 份工作,母亲持家有方,总是去买平价促销的东西。父母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对未来充满希望”。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念大学时向政府申请贷款,然后利用暑假 打工还贷。赵小兰的成长历程就是一部华裔移民的艰苦奋斗史。
2006年,赵小兰对在联邦政府实习的120多名亚裔大学生说:“也许你在奋斗过程中会碰到歧视和不公平的事情,但不要气馁,更不要被歧视挫败而止步 不前”,“年轻人不要怕犯错误,重要的是,你可以再试,要不停地走下去”。他告诫青年人:你们必须敢于冒险,我们奖励那些成功者,重要的是不惩罚失败者。 在我们国家,失败并不意味着耻辱。这就是赵小兰的人生信条。她身体力行,言必行,行必果,所以才有了今天被称为华人楷模的赵小兰。
除骆家辉和赵小兰之外,还有不少通过积极参选走上政治舞台的华人精英,如美国第一位华人联邦参议员邝友良、第一位华人市长黄锦波、第一位华人女市长陈 李婉若、俄勒冈州联邦众议员吴振伟、加州参议员余胤良等。有的华人深得美国总统信任而出任政府要职,在此还应提到的有总统对外贸易代表陈香梅、美驻尼泊尔 大使张之香等。据统计,共有50来位美籍华人担任美国中小城市市长。在刚刚上任的奥巴马总统的内阁中,华裔物理学家朱棣出任能源部长,华裔人士、奥巴马竞 选团队幕僚长卢沛宁担任内阁秘书。
美国两大政党深知,如想赢得总统大选,华人的支持和选票是不可缺少的。因此,2008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于2007年5月宣布,纽约市华人议员 刘醇逸和加州华人女众议员马世云为全美华裔支持希拉里竞选总统总部共同主席。刘醇逸曾经说过,华裔如果不置身于美国的权力机构当中,就根本无法对现实做任 何改变。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他决心参加1997年的纽约市议员竞选,并终于在2001年成为纽约市历史上第一位华裔也是第一位亚裔市议员。
据估计,旅美华人从事的职业可谓五花八门,遍布各行各业,有社会上层人士、大学教师、医生、律师、企业家、高级行政主管、技术工程师等专业人员,有中 小商人、中小企业主、中餐馆老板、杂货店主、各级文员、熟练工人和大商场大酒店的店员,还有从事体力劳动和受聘于服务行业的人员,如制衣工人、餐馆服务 员、建筑工人、搬运工和雇佣工等。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91c5a00100bznt.html